CN201405708Y一种车身的升降鸥翼门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5)的升降鸥翼门(1),所述升降鸥翼门包括上门扇(2)、下门扇(3)、摆动轴(7)以及折叠连接部(8),所述摆动轴连接下门扇(2)和车身(5),通过折叠连接部,下门扇(3)以可转动方式与上门扇(2)连接,所述升降鸥翼门根据规定设有行驶姿态和装载姿态(4),在所述行驶姿态,两个折叠门扇(2、3)被伸展,并且车身(5)被封闭,而在所述装载姿态,折叠门扇(2、3)被折合,并且车身(5)的装载开口(6)敞开,在这里设有驱动装置(9),所述驱动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升降元件(10)以产生门扇运动。

 

CN201405708Y一种车身的升降鸥翼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的升降鸥翼门,所述升降鸥翼门包括上门扇、下门扇、用于连接上门扇和车身的摆动轴以及通过其下门扇以可转动的方式与上门扇连接的折叠连接部或者摆动轴,根据规定所述升降鸥翼门设有行驶姿态和装载姿态,在所述行驶姿态,两个折叠门扇被伸展,并且车身被封闭,在所述装载姿态,折叠门扇被折合,并且车身的装载开口敞开,在这里规定了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升降元件以产生折叠门扇的门扇运动。
背景技术
US 6,068,327公开了该类型的升降鸥翼门。这种已知的构造具有用于折叠门扇的驱动装置,折叠门扇设有升降元件,该升降元件具有可在壳体内移动的升降杆,其中,下门扇通过附加的杠杆与升降元件的壳体连接。升降元件的长度是可变的。如果门扇被折合,并且处于装载姿态,则升降元件具有最大长度。如果两个折叠门扇被伸展,并且车身的装载开口被封闭,则处于行驶姿态的升降元件具有最小长度。设置在升降元件的壳体和下门扇之间的附加杠杆的长度是不可变的。这种已知的构造的运动方式不允许两个门扇完全折叠。在升降鸥翼门完全敞开时,下门扇不紧贴在上门扇上。下门扇的自由端部在大约头部高度上位于车身的装载开口前方,并且妨碍接近车身内部空间。下门扇在头部高度上构成易碰边缘,在该易碰边缘上使用者可能受伤。上门扇突出于车顶,并且由此在限制高度情况下,例如在车库内,敞开被阳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进一步改进已知的升降鸥翼门,该升降鸥翼门能够完全折合,并且可以无阻碍地接近车身的装载开口。
根据实用新型该任务这样解决,即,驱动装置设有至少一个牵引机构传动装置,该牵引机构传动装置具有转向辊,即,传输辊和折叠辊,为了驱动可转动的折叠连接部,借助折叠辊能够将扭矩传递至下门扇,传输辊设置在直接或者间接与车身连接的安装位置上,并且传输辊以关于自身轴线抗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其安装位置上。
“将驱动装置的升降元件与牵引机构传动装置组合”——这个措施改善了两个折叠门扇的可折合性。牵引机构传动装置允许其通过适当选择传动比如此调整用于折叠的驱动运动,即,在完全敞开时,下门扇紧密地贴在上门扇上。下门扇的自由端部以这种方式从装载开口区域运动出来。下门扇不会对进入车身的内部空间造成阻碍,且没有导致使用者受伤的危险。
驱动装置最好以成对方式构造,并且具有设置在升降鸥翼门侧向的升降元件和牵引机构传动装置。
适当的是,升降元件在一端部上具有壳体,而在对置的端部上具有可拉出的升降杆,并且在安装状态下,升降元件借助一端部铰接在车身上,并且借助对置的端部铰接在上门扇上。尤其是升降元件在上门扇上的铰接带来整体非常紧凑的设计。在敞开的状态下,借助在装载姿态中折合的门扇,升降元件位于车身附近,结果是在车身装载开口侧旁的区域为装卸工作保持敞开。
此外升降元件的壳体端部铰接在车身上并且具有可拉出的升降杆的升降元件的对置端部铰接在上门扇上也被看做是有利的。
原则上所有这样的机械元件都可以用作为升降元件,即,其自身能够铰接或者说被铰接在两个端点上,并且其长度是可变的,或者说这些铰接点具有可变间距。为此例如能够应用气压弹簧、液压缸、枢轴驱动装置(Spindelantrieb)、伸缩杆或者以上这些的组合。
升降鸥翼门的一个特殊实施方式规定,传输辊的安装位置位于升降元件上,即,在升降元件的端部上,升降元件铰接在上门扇上,并且传输辊通过升降元件间接地与车身连接。
因此,一方面传输辊以刚性方式固定在升降元件上,即,不可围绕其自身轴线转动。此外通过升降元件的中间连接,所述传输辊间接地与车身连接。如果升降元件被缩短或者变长,以这种方式传输辊能够仅与升降元件共同运动。如果两个折叠门扇被伸展,并且车身的装载开口被封闭,则升降元件具有短的长度。如果抵达在该处折叠门扇折合并且装载开口开放的装载姿态,则拉伸元件达到较大的长度。
升降元件长度的改变启动、支持并伴随这两个折叠门扇的门扇运动。
首先在升降鸥翼门的关闭姿态,升降元件的纵轴线平行于伸展的升降鸥翼门的平面,或者相对于伸展的升降鸥翼门的平面成小角度。而在升降鸥翼门敞开的状态下,上门扇如此远地摆动,即,升降元件的纵轴线以与摆动的上门扇的平面成较大角度的方式定位。
因为上门扇相对于传输辊围绕传输辊转动,所以牵引机构也相对于上门扇产生相对运动。即,牵引机构的相应长度促使其相对于上门扇产生运动,并且该运动传输至折叠辊,该折叠辊以可转动方式设置在上门扇上。通过转动折叠辊,与折叠辊固定连接的下门扇朝向上门扇方向折叠。
在此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通过选择牵引机构传动装置的传动比能够影响折叠运动。
因为传输辊以抗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升降元件上,所以升降元件充当传输辊的扭矩增量装置。以这种方式将弯曲力矩引入升降元件。基于此原因,升降元件如此确定尺寸,即,以未受损坏的方式承受相应的弯曲应力。
升降鸥翼门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规定,传输辊的安装位置直接位于车身上,并且传输辊以与上门扇的摆动轴同轴的方式设置。在该实施方式中不出现升降元件的弯曲负荷。
为了保证下门扇相对于上门扇折叠运动,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必须保证上门扇和传输辊之间的相对转动。为此目的,该实施例的传输辊如此固定在车身上,即,传输辊不能围绕自身的轴线转动。如果上门扇从关闭姿态向上摆至装载姿态,因为上门扇围绕传输辊大约完成四分之一的旋转,所以相对于上门扇,牵引机构的相应长度传送至折叠辊,并且导致折叠辊转动,因而导致下门扇朝向上门扇的方向折叠运动。
升降鸥翼门的牵引机构传动装置安装在升降鸥翼门的上门扇内部是适当的。于是牵引机构传动装置不受污染和损害,并且从外部是不可见的。
上门扇的构造方式可以导致在上门扇内部的牵引机构由于缺少空间而不能够在传输辊和折叠辊之间的直接路径上张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设置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轴以及多个牵引机构。第一牵引机构连接传输辊与中间轴的中间辊,而第二牵引机构连接中间轴的中间辊与折叠辊。如果供以使用的结构空间具有拐角和棱边,则例如能够使用由多个牵引机构组成的牵引机构传动装置这种方式,从而牵引机构传动装置肯定可以在例如L形的结构空间中找到位置。
有利的是,牵引机构的至少一个区段具有张紧元件。张紧元件使得调节牵引机构张力成为可能,不用为此改变传输辊和折叠辊之间的间距。如果区段的两侧具有各一个张紧元件,则通过该元件能够实施传输辊和折叠辊的相对定位,并且由此相互调节上门扇和下门扇的相对位置。
另一有利方面在于,牵引机构的至少一个区段设有弹性元件。通过牵引机构的弹性元件减少了由使用者手动打开升降鸥翼门而出现的力。因而降低了驱动装置的各个构件内的负荷。此外,如果弹性元件一体结合在牵引机构的至少一个区段内,则使用者感受到的关闭感觉更舒适。
升降鸥翼门的操作由此得到改善,即,牵引机构以摩擦配合方式与转向辊协同作用。摩擦配合作用的牵引机构(例如:传送带)相对于形状配合的齿带或者链条的优点是:能够非常精确地相对调节上门扇和下门扇以及上门扇和下门扇相对于车身的各个希望的空间位置。能够通过相对移动而相对改变牵引机构和转向辊之间的位置,并且由此非常准确和细致地调节上门扇、下门扇和车身的空间位置。与此相对地,链条或者齿带的缺点在于,仅能根据齿距阶梯式地调节,因而能够以较低的精确程度执行。
另一有利构造方式规定,优选以摩擦配合方式工作的牵引机构被分为两个独立的区段,并且每个区段在其端部上通过端部固定部与转向辊固定连接。以这种方式阻止摩擦配合作用的牵引机构滑转,并且由此防止失去上门扇和下门扇的理想空间分配。
此外,转向辊具有用于牵引机构的区段的螺旋形槽是有利的。转向辊的对于本设计需要的转角能够以有利方式如此设计,即,转向辊根本不需要完全旋转。在相应选择传输辊和折叠辊之间的传动比情况下,大约90°的转角对传输辊而言已经足够了,以便通过所述转角使得下门扇进行大约180°的折叠运动。
规定另一个例如弹簧形式的驱动单元也是有利的。该驱动单元不仅可以设置在上门扇和下门扇之间也可以设置在上门扇和车身之间、上门扇和第一驱动单元之间或者车身与第一驱动单元之间。该弹簧最好设置在位于上门扇和下门扇之间的折叠连接部上。所述弹簧优选构造为位于折叠辊上的扭簧或者是螺簧(这允许良好地充分利用结构空间)或者构造为辊式弹簧(这允许非线性的特性曲线)。通过由该弹簧产生的力改变第一驱动单元内的力和力矩,从而能够更简单地确定第一驱动单元的尺寸。
在另一有利实施方式中,为了产生门扇运动,驱动装置包括附加的致动器,在门扇运动时,所述致动器与升降元件协同作用。在此致动器可以被构造为气压弹簧、液压缸或者气压缸、电动机或者其它适当的操作机构。驱动装置也可以具有不同构造方式的多个附加的致动器。致动器的基本任务在于,通过驱动为升降鸥翼门的打开运动提供支持。致动器可以设置在任何适当的位置上,以便传递升降鸥翼门的驱动。适当的位置例如是升降鸥翼门的铰链和/或升降元件的固定点。由此驱动装置首先减轻了升降元件的负担,并且可以以节约空间和/或廉价方式构造升降元件。
在具有附加致动器的实施方式中,升降元件优选被构造为直线引导装置。在这里直线引导装置意味着,升降元件仅承担直线引导的功能,其自身并不进行门扇运动的驱动。仅通过一个或者多个附加致动器执行针对升降鸥翼门运动的驱动。这里的优点在于,能够仅针对传输辊和/或折叠辊的用于摆动折叠操作的最优功能来设计直线引导装置的功能,而自己不需要考虑升降鸥翼门的驱动。
附图说明
下面在附图中示例性示出本实用新型并且结合多个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附图中:
图1示出车辆尾部,其在车身上具有敞开的升降鸥翼门;
图2示出根据图1的车辆,其具有正在关闭车身装载开口时的升降鸥翼门;
图3示出根据图1的装载开口处于关闭状态中的车辆,其升降鸥翼门的门扇是伸展的;
图4a是升降鸥翼门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车身的装载开口处于关闭状态;
图4b示出具有折合的折叠门扇的根据图4a的升降鸥翼门,该升降鸥翼门处于其装载姿态;
图5a示出车身的装载开口处于关闭状态下的升降鸥翼门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
图5b示出具有折合的折叠门扇的根据图5a的升降鸥翼门,该升降鸥翼门处于装载姿态;
图6是牵引机构传动装置的特殊结构的透视图;
图6a是根据图6的实施例的放大的截面图;
图6b是根据图6的实施例的放大的另一截面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升降鸥翼门
2上门扇
3下门扇
4装载姿态
5车身
6装载开口
7摆动轴
8折叠连接部
9驱动装置
10升降元件
10a壳体
10b升降杆
11牵引机构传动装置
11a传输辊
11b折叠辊
12牵引机构
12a区段
12b区段
13中间轴
13a中间辊
13b中间辊
14牵引机构
15端部固定部
16槽
17张紧元件
18弹性元件
19弹簧元件
A铰接点
B铰接点
G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升降鸥翼门1具有两个可折合的折叠门扇,即,上门扇2和下门扇3。图1示出处于其装载姿态4的升降鸥翼门1,在装载姿态4,两个折叠门扇折合。图1示出在安装状态下的位于车身5上的升降鸥翼门。车身5具有装载开口6。在装载姿态4,车身5的装载开口6是敞开的,并且通向车身5内部空间的通道是无阻碍的。这里设有摆动轴7,摆动轴7连接上门扇2和车身5。折叠连接部8设置在上门扇2和下门扇3之间,折叠连接部8使得下门扇3与上门扇2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折合的折叠门扇能够从图1所示的升降鸥翼门的装载姿态4开始进行伸展,以便到达行驶姿态,在行驶姿态,折叠门扇完全伸展,并且车身5的装载开口6封闭。
如此构造折叠连接部8,即,在关闭时避免夹住身体部分。这例如可以由此实现,即,在关闭状态下上门扇2和下门扇3也具有足够大的间隙,通过柔软的密封物封闭该间隙。
图2表示升降鸥翼门1处于关闭车身5的装载开口6期间。两个折叠门扇2和3部分伸展。在下方区域内,装载开口6还未封闭。使用者通过操作手柄G来移动升降鸥翼门1。
手柄G既可以位于上门扇2上也可以位于下门扇3上,或者在这两个门扇的至少一个上有一个手柄G。握持面能够与门扇刚性连接,或者允许手相对于门扇以某种程度旋转。通过相对于门扇旋转手柄G、通过相对于手柄G的一部分旋转手柄G的另一部分、或者通过针对手相应地构造接触面,来实现手相对于门扇以某种程度旋转。
图3示出升降鸥翼门的完全关闭姿态。升降鸥翼门的两个折叠门扇2和3是完全伸展的。车身5的装载开口6关闭。
结合附图4a和4b示意性示出升降鸥翼门1的第一实施例,以便说明该设计的运动方式。这里设有驱动装置9,驱动装置9具有升降元件10以产生门扇运动。升降元件10的长度是可变的。升降元件10具有壳体10a和升降杆10b。在图4a中,升降元件10具有在该设计中能够拥有的最短长度。折叠门扇2和3伸展,车身5的装载开口6关闭。
图4b示出处于最大长度的升降元件10。升降鸥翼门1的两个折叠门扇2和3如此折合,即,下门扇3朝向上门扇2摆动。车身5的装载开口6完全开放。下门扇3的可自由摆动的端部如此程度地从车身5的装载开口6前面的区域运动出来,即,下门扇3不会阻碍接近车身5的内部空间。
因为驱动装置9设有牵引机构传动装置11,升降元件10的运动促使牵引机构传动装置11向下门扇3施加扭矩,所以借助新的设计实现了下门扇3相对于上门扇2的可折叠性。按照这种方式,在升降元件10变长的同时,下门扇3朝向上门扇2的方向折叠。反之,通过缩短升降元件10,下门扇3和上门扇2从折叠位置伸展,直至到达图4a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两个折叠门扇2和3完全封闭车身5的装载开口6。
在升降鸥翼门1的安装状态下,升降元件10借助一端部铰接在车身5上,并且借助对置的端部铰接在上门扇2上。
牵引机构传动装置11具有两个转向辊11a和11b,以便放置牵引机构12。第一转向辊11a设置在铰接点B上,在该铰接点B上,升降元件10与上门扇2连接。设置在那里的转向辊11a与升降元件10刚性连接。转向辊11a可以不围绕其自身的轴线旋转。在升降元件10变长或者缩短情况下,转向辊11a随同运动。在图4a中,升降元件10的纵轴线几乎平行于已伸展的折叠门扇2和3的平面。在图4b中,上门扇2向高处摆动,并且由此升降元件10的纵轴线大约横向于上门扇2。因而在上门扇2和抗转动的转向辊11a之间实现相对转动。环绕转向辊11a放置的牵引机构12相对于上门扇2大约以一长度继续前进,所述长度大约相当于转向辊11a周长的四分之一。安装在升降元件10上的转向辊11a被称之为传输辊11a,这是因为转向辊11a通过牵引机构12将由升降元件10启动的运动传递至对置的转向辊11b。对置的转向辊11b被称之为折叠辊11b,这是因为该转向辊11b以抗转动的方式与下门扇3连接并且导致下门扇3的折叠运动。传输辊11a运动经过的牵引机构长度,被折叠辊11b转化为下门扇3朝向上门扇2方向的转动运动或者折叠运动。
在折叠连接部8上能够安装弹簧元件19,弹簧元件19通过上门扇2相对于下门扇3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力或者扭矩。弹性元件19优选被构造为扭簧、螺簧或者辊式弹簧。另选的是,弹簧元件19在另一位置上能够作为折叠连接部将力从上门扇2施加到下门扇3上,所述另一位置最好是:能够最佳支承下门扇3的重力的位置。
各种适当的机械元件都可以充当升降元件10,所述机械元件允许缩短或者变长,或者说允许改变两个铰接点之间的间距,在此所述两个铰接点一方面是位于车身5上的铰接点A,另一方面是位于上门扇2上的铰接点B。
图5a和图5b示出升降鸥翼门1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如图4a和图4b那样,在图5a和图5b中采用相同附图标记说明相同特征。图5a示出处于关闭姿态的升降鸥翼门1。两个折叠门扇2和3被伸展,并且车身5的装载开口6被封闭。这两个折叠门扇是上门扇2和下门扇3。这里设有摆动轴7,摆动轴7连接上门扇2与车身5。折叠连接部8设置在上门扇2和下门扇3之间,折叠连接部8使得下门扇3与上门扇2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
图5b示出同一种设计,其处于装载姿态4,在装载姿态4,两个折叠门扇2和3折合,并且升降鸥翼门开放车身5的装载开口6,因此接近内部空间不会受到垂下的下门扇3的阻碍。这里仍然设有驱动装置9,驱动装置9具有升降元件10,升降元件10的长度可以改变。升降元件10一方面在铰接点A上与车身5连接,另一方面在铰接点B上与上门扇2连接。此外,驱动装置9设有牵引机构传动装置11,由升降元件10的运动启动的牵引机构传动装置11促使下门扇3朝向上门扇2的方向进行折叠运动。
不同于根据图4a和图4b的实施例,在升降元件10上未设置牵引机构传动装置11的转向辊。代替上述方式,牵引机构传动装置10具有转向辊,该转向辊作为传输辊11a直接设置在车身5上,并且以与摆动轴7同轴的方式设置。
传输辊11a与根据图4a和图4b的实施例的传输辊的功能相同。还设有另一转向辊作为折叠辊11b。折叠辊11b与折叠连接部8齐平,折叠连接部8使得下门扇3与上门扇2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在图5a的实施例中,牵引机构传动装置11具有中间轴13,并且设有两个顺序排列的牵引机构。第一牵引机构12连接传输辊11a和中间轴13的第一中间辊13a。在那里,第二牵引机构14连接中间轴13的第二中间辊13b与折叠辊11b。在这里,因为基于位置原因传输辊11a不可能直接与折叠辊11b连接,所以中间轴13的任务是经两个牵引机构12和14在空间转角处传递运动。
该设计的运动方式以与图4a和图4b的实施例相同的原理为基础。传输辊11a仍然如此设置,即,其相对于上门扇2以抗转动方式设置。上门扇2从根据图5a的大约竖直的位置开始,摆动至根据图5b的大约水平的位置,并且在此围绕以抗转动的方式设置的传输辊11a运动。换句话说,传输辊11a以这种方式相对于上门扇2转动。牵引机构12同样相对于摆动的上门扇2运动。牵引机构12通过牵引机构14将运动传递至折叠辊11b,折叠辊11b相应于运动经过的牵引机构长度地进一步转动,并且由于折叠辊11b与下门扇3以抗转动方式连接,所以折叠辊11b使得下门扇3朝向上门扇2的方向摆动或者折叠。
在反方向上,如果升降元件10缩短,则逆向执行折叠运动,结果是升降鸥翼门1的折叠门扇2和3进行伸展,并且从图5b所示的装载姿态4到达根据图5a所示的伸展位置。
图6示出具有特殊牵引机构传动装置11的升降鸥翼门1的一个实施方式。该特殊的牵引机构传动装置11不仅可以设置在图4a和图4b的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在图5a和图5b的实施例中。在这种情况下,图6所示的结构相当于根据图4a和图4b的实施例,这是因为设有升降元件10,该升降元件10借助一端部铰接在车身5上,并且在升降元件10的对置的端部上,牵引机构传动装置11的传输辊11a以抗转动方式与升降元件10连接。
牵引机构传动装置11具有特殊牵引机构。该牵引机构不是环行的牵引机构,而是两个独立的区段12a和12b。这里设有两个转向辊,即,传输辊11a和折叠辊11b。每个区段12a和12b均在转向辊上卷绕了一段,并且在所述区段的端部上分别借助端部固定部15固定在相应的转向辊11a或者11b上。区段12a和12b的固定对于避免牵引机构在转向辊上滑转是有利的。如果牵引机构滑转,就会改变折叠门扇2和3的相互间希望的空间分配。
根据图5a和5b,传输辊11a和折叠辊11b具有用于牵引机构的区段12a和12b的呈螺旋形的槽。牵引机构的区段12a和12b在该槽16内卷绕或者退绕。
牵引机构12的区段12a和12b是传动带,该传动带能够采用于不同材料和横截面形状。由如塑料或者金属的不同材料制成的绳索可以用作为传送带。同样可以应用由不同材料制成的结实的或者编织的带。
一般来讲,为了安全的运行,牵引机构12必须具有一定张力。这尤其是对于区段12a和12b来说。在此为了产生牵引机构的张力而改变转向辊的间距是不希望的。因为这会改变该设计的运动方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将张紧元件17一体结合在每个独立的区段12a和12b内,借助张紧元件17能够调节区段12a或者12b的张力,而不会改变转向辊的间距。因为两个区段12a和12b具有张紧元件17,所以可以相互调节辊11a和11b的相对角位置,进而相互调节门扇1和2的位置。
此外图6示出弹性元件18,弹性元件18同样被一体结合在区段12a和12b内,并且用于在升降鸥翼门1运动时减少作用于现有构件上的力。另外要强调的是,如果可以感觉到的不是高刚性而是该设计的柔韧性,则对于关闭升降鸥翼门1的使用者而言会有更舒适的感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赞赏 分享